“高考结束,毕业快乐!“
只是遗憾有的人再也听不到这句祝福。
就在昨天——高考首日早晨,河北平泉的一名高考生,从七楼一跃而下,抢救无效后死亡。
这是他第三次参加高考,趁着母亲外出买早餐,他从七楼的露天阳台跳了下去。
1998年出生的他,今年不过20岁。
这种悲剧,就像一个魔咒,越是折磨,越在不断上演。
去年,辽宁朝阳一名21岁的复读生跳楼轻生,家长称是考前压力太大所致。
前年,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女孩赵某某,在参加高考第一门考试后,跳楼自杀。
再往前,2013年,一位四川崇州的女孩,在第二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割腕、喝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
考生走了,只留下父母无限的伤悲,和说不尽的唏嘘。
有太多太多十几岁的孩子,错把高考当成了人生唯一的舞台。
1
一考定不了终身
有人觉得唯有考上名校才能拥有光明的未来,有人甚至认为“考不上985就是人生的失败”。
我们探讨过名校对人的积极影响,但并不意味着“一考定终身”。
唯分数论的消极思维模式背后,是家庭和社会施加给考生们的强压暗示。
对普通家庭的考生来说,高考恰恰是成本最小改变最大的人生转折点;而在一些条件不好的考生眼里,更是如此。
学历不佳,工作求职容易被拒,加薪晋职有气无力。在“唯学历论”的社会里,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人的第二张身份证。
没学历,好像寸步难行。
于是考生有这样的想法也就不奇怪:唯有在高考中出人头地,才能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唯有在高考中一鸣惊人,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有梦想有追求自然是好,但对高考本身的过度执着,异变成单一虚无的偏执。
去年,安徽长丰县25岁的小坤,在复读六年后收到了一所二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当父母帮他准备好衣物送其入校时,小坤却执意进行第七次复读。除了一本,他别无所求。
面对父母的劝慰,小坤回答:就算天王老子来劝,我也不会答应的。
把高考当成自己专注努力的道路,没啥大不了。敢于复读的人都勇气可嘉。
怕只怕,在高考这条路走不顺的时候,看不到其他可以继续活下去的方式,也没有开启新路的勇气。
一般社会规律下,个人主体性不该被抹杀。我们夸奖考上名校的人,也同样钦佩走出不一样道路的灵魂。
2
没有非上不可的大学
中国孩子从小听着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长大,知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道理,向来深知坚持的重要性。。
不过,这种意志品质常常用错了地方。
费尽力气,结果也可能达不成愿景。
努力方向的对与错,取决于你是否清楚自己的天赋究竟是什么。
美国知名教育家 Ken Robinson 在他的演讲《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中提到:人类社会之所以能运行下去,是因为人类的天赋具有多样性。
有人有做医生的潜质,有人有做厨师的潜质,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所以这个社会才会蓬勃发展。
“我不是说你不应该上大学,但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
罗宾逊在演讲中举了一个颇为讽刺的例子:
一个学生将他当消防员的梦想告诉老师,却被批评“浪费青春”。
“你应该努力考一个好大学,然后到纽约去,成为一个金融白领。这才是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梦想,”老师朝他泼冷水。
然而他最终没有听从老师的劝告,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消防员。
一次交通事故中,他从碰撞变形的车里救出了一个人,这个人,正是他曾经的老师。
也许在获救的那一刻,他的老师也许在为这个学生当初没有成为一名金融白领而暗自庆幸吧。
不只是美国,中国也是如此。
上一篇:本科去新西兰留学的行前准备是什么 |
小克学长cue您,定期分享国际竞赛、国际课程、留学动态、国际院校等相关资讯,与学弟学妹们破釜沉舟,携手并进,助力学弟学妹们成功拿到世界名校offer
小克学长智囊-国际教育专业顾问-在线答疑
关于国际教育任何资讯了解,留学前,背景提升、课程培训等相关疑问均可以在线咨询小克学长智囊,也可以搜索“网址https://www.szxxdjy.com/
关注微信公众号:”克拉教育背景提升”陪您一起了解。